教育文汇
主办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国际刊号:1009-8186
国内刊号:34-1211/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9870 人次
 
    本刊论文
如何指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众所周知,当前的教育方针和教学精神都集中在素质教育上,这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数学学习而言,教师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因势利导,善用学生特点
  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数学与其他科目的不同,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相对要高,而且老师讲起课来也难以形象生动,要让学生很快就喜欢并主动学习这门课程存在一定困难。还有一个情况是,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就会比较困难,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很难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至于使他们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认为,教师要牢牢把握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根据他们这一特点合理有效地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课堂上讲了有关“大于、小于、等于”的知识,然后要求学生放学回家后找10组生活中的类似关系,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自己上台讲解。学生把这个知识带到生活中去,通过寻找就会发现很多乐趣,对知识就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鼓励提问,发挥主观能动
  通过观察,我发现当前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往往采用先提问、再让学生思考再回答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散学生思维的方法,但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做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被动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而不是提前思考的学习过程。
  其实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认为,老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去交流和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快乐。比如学习圆柱、圆锥等概念,老师可以先不给学生讲具体的概念,而是拿出模型,让学生依次上台观察,然后提问,互相回答,再来讲解。这样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
  三、激活思维,加强动手实践
  所谓“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就是要放开学生的双手,让学生独立参与动手实践的过程。这样,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才能协同参与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方式学生喜欢、乐意,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活泼,而且能激活大脑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找一个长方形物体,然后在纸上画下了,用尺子测量好实际的长和宽,并标注好。如可以测量家里的茶几玻璃,再根据自己测量的长和宽计算面积,再到外面商店询问这样面积大小的玻璃需要多少钱,这样不但让学生体验了参与的过程,也能够感到自己又懂得了一项知识,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思维和习惯。同时,这也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拓宽了思路,更重要的是能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转换角色,培养学习兴趣
  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清楚,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把书本中的知识结构变为学生知识并加以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学生成为主体的过程,任何教师要越俎代庖都会起反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将学生引入教学活动中,通过角色互换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度,促进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接受新知识。
  比如,可以让班长把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分成几个小组,选出小组长,然后让小组长在小组内组织知识点的学习,不仅要自己讲,还要让每一个组员发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这一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然后老师在不定规则的情况下随便抽一个学生上台讲解,无论正确与否,让学生给予上台同学鼓掌,老师给予鼓励。这一过程,让学生觉得自己随时有可能会被抽到,就必须多花时间来弄懂知识点。最后,老师对每一个同学的讲解进行点评,鼓励为主、纠正为辅,把知识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描述出来,这就让学生更喜欢这样的课堂,今后也会更主动的要去讲台上表现自己。通过长期的练习,学生就会建立起自己丰富的知识结构,主动思考的习惯,主动探究的精神。
  五、由易到难,善用点拨策略
  政治学上讲,事物由内因和外因组成,内因起主导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辅助作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就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内因,教师要善于运用方法和策略,让内因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
  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自我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再集体协作解决,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学生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难点就会有一种渴求心里,这时老师只需要对理解疑难、思维章碍、方法不当等加以“点拨”,学生就会茅塞顿开。这样的“点拨”不是直接传授灌输,而是先用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向老师置疑提问,萌发学生问题意识,增强好奇心里,一旦了解之后就不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这种点拨下的学生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持续参与学习过程,并且观察、思考、协作等能力都得到练习与提高。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并不非枯燥乏味,只要教师善于总结,勤于思考,主动求变,不断创新,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上多下功夫,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爱学、会学、能学,就会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真正意义。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教育文汇》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教育文汇》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